【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曾经,中国品牌在新加坡遭受冷遇,被贴上“廉价”“仅具功能性”的标签。而今,随着对“中国制造”污名化的逐渐消散,中国企业正在这个东南亚国家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当地中产阶级追捧、向往的对象。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3日的报道勾勒出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的鲜活图景:工作日的下午,位于新加坡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罗敏申路的比亚迪展厅,散发着未来感的酷炫气息。展厅内,线条流畅的电动汽车在明亮的白光下熠熠生辉,年轻的职场人士穿梭其间。
不远处的一家比亚迪品牌餐厅,食客们在类似高端会员俱乐部的时尚环境中,品味精酿啤酒与小食,这是比亚迪在新加坡推出的多个生活方式项目之一,也仅是中国品牌在新加坡发生转变的一个缩影。
一家品牌咨询公司的多里斯(Doris Ho)指出,中国品牌凭借大胆、富有创意的创新方式迎合当地情感需求,在新加坡取得成功。
她说,这种“中国优势”既体现在比亚迪的特色配置上,比如内置冰箱、宽敞可放平供休息的内饰,又体现在火锅连锁海底捞的极致服务,顾客能享受到现场音乐表演、擦鞋、手部按摩和美甲等服务。“他们创新时,从不循规蹈矩。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独特,总能给出令人惊喜的答案。”
中国品牌曾被视为廉价和仅具功能性的代表,如今凭借创新力与品质提升已摇身一变成为新加坡中产阶级追捧、向往的对象。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成为新加坡最畅销的汽车品牌。政府数据显示,该电动汽车制造商上半年售出近4670辆车,占总销量的20%,排名第二的丰田销量约为3460辆。
不仅是比亚迪,从现制茶饮品牌霸王茶姬、玩具制造商泡泡马特到电子设备生产商小米,众多中国品牌纷纷崭露头角,影响着新加坡人的工作、休闲与娱乐方式。
新加坡研究公司Momentum Works的数据显示,去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中国餐饮品牌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24年6月,已有32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设了184家门店。与此同时,字节跳动、阿里云、腾讯等中国科技企业也将新加坡选为区域总部所在地。
28岁的医护工作者席尔瓦(Thahirah Silva)曾对“中国制造”心存顾虑,但在去年访华后彻底改变看法。
“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很强,有自己的产品,不依赖国际品牌,而且质量出奇地可靠。”席尔瓦告诉半岛电视台。
如今,中国餐饮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席尔瓦经常会尝试各式中国美食。她直言,中国连锁品牌“比日韩品牌富有创意、创新迅速,还能引领饮食潮流”。
雅加达美食博主萨斯特罗也感叹道,“10年前,便宜意味着低质量。如今,中国品牌证明可以两者兼得。”
马来西亚前贸易高官穆罕默德·阿里则认为,美食是最有效的外交。当年轻人排队购买蜜雪冰城时,考虑的不是地缘政治,是按自己的方式品尝中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高级讲师埃尔哈杰尔(Samer Elhajjar)表示,对新加坡的年轻一代而言,“中国制造”的旧有污名已大幅消退。“许多中国品牌如今被视为酷炫、现代,且能从情感上契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既有本土感,又具国际范儿。”
他以霸王茶姬举例道,“走进店里,你会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中。简约的设计、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它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体验。”
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新加坡约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裔,对于寻求海外扩张的中国品牌来说,这里是极具吸引力的试验田。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两国货物贸易额达1702亿美元。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艾伦(Alan Chong)表示,西方企业在新加坡缩减或暂停扩张时,中国企业及时填补空白,有效支撑了新加坡房地产行业,并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他指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乱挥“关税大棒”之际,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吸引中国企业、中国学生,有些学校开设了中文授课的课程。
“你会发现美国的形象在持续下滑。美国在贸易关税问题上表现得吝啬且充满怨恨,而中国仍是‘世界工厂’,人们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
据报道,一些分析人士注意到“重新找回华人身份”(born-again Chinese)现象的兴起,一些海外华裔,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裔,他们虽与中国的文化或语言联系有限,却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
然而,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的成功并非没有遭遇阻力。一些人担心,大型外国企业会挤压本土品牌生存空间。
不过,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社会凝聚力研究项目负责人梁振雄提醒说,不应将市场问题归咎于中国企业,一些品牌取得进展是市场经济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29岁的越南移民黎阮(Ly Nguyen)从事科技销售工作,她说自己被泡泡玛特推出的“Labubu”丑萌有趣的形象种草,开始收集它们。
她认为,Labubu代表着独立的创造力,以及中国设计的自信。它的走红标志着人们对中国文化输出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人们对这些品牌越熟悉,年轻一代就越有可能对作为文化强国的中国产生全新且更有利的认知。”
新加坡本地调研机构Blackbox Research近期发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产品和本地产品的消费额分别增长35%和38%,而美国产品消费额仅增长24%。同时,50%的男性和38%的女性透露,他们减少购买美国产品。
专家指出,中国品牌形象已从“便宜实用”转变为“可信、具吸引力”,当前的地缘政治氛围也可能推高这种接受度。
从冷遇到追捧,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的逆袭,不仅是产品力的胜利,更是中国创新能力与文化魅力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