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古文化街,张锡纯于1926年创办的“中西汇通医社”静静矗立。如今,这里书声琅琅,童音回荡,与张锡纯“衷中参西”之精神穿越共鸣。作为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西汇通张锡纯纪念馆作为陈宝贵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文旅开发-教育拓展-国际传播”的产业链闭环,让张锡纯中医药文化非遗这一百年医脉在文化IP加持下焕发新生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强调,要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强化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文化体验和服务功能。天津中西汇通医社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医社以非遗少儿启蒙课程为核心载体,将深奥的中医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青少年通过辨识中草药、穴位、体验中医四诊,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医智慧。课程巧妙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孩子们在琴棋书画中感悟阴阳五行的变化,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体会气血运行的规律,在中国茶艺的清香中理解草木的药性。这种跨界融合的教学模式,使中医药文化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走出医社古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汇通学社”社团的同学们将张锡纯中医药文化引入社区。以“石膏先生”的生动故事,将张锡纯善用单味药治病的医术娓娓道来。居民们品尝着由张锡纯传承给弟子柳学洙的“藿梅汤”,在炎炎夏日感受中医药的实用价值和文化魅力。中医药文创市集上,中药香囊、合香珠手串、药画摆件及中医药文化漆扇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千年古方在文创的土壤中抽芽,本草智慧凝作跃动的日常美学。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的励志名言,渗透在文化产品的创意空间。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才。医社与大学的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路径。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毕业生,在传统竞争激烈的医疗就业渠道之外,能够在中医药教育、文化创意、健康旅游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就业。同时,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造了一批新兴职业岗位,如中医药文化讲师、非遗旅游项目运营、中医药文创设计师、中医药文旅项目规划师等。
天津中西汇通张锡纯纪念馆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以中医药文化IP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这一模式以“挖掘、活化、转化、辐射”为关键环节,构建“文化传承-价值创造-产业反哺”的闭环生态系统。这一创新创业模式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产业收益反哺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品牌化是深度挖掘张锡纯中医药文化IP价值的基础。纪念馆系统整理张锡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生平事迹等文化资源,建立完整的文化数据库。通过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相关文化普及读本、设计研学课程、开发文创、打造“张锡纯”文化形象等,实现文化资源的标志性。
创新活化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纪念馆采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传播方式,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活”起来。少儿夏令营、社区体验、文创市集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产业转化是实现经济价值的核心。纪念馆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教育服务输出、健康旅游拓展等途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高校、企业、社区等多方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延伸产业链条。
广泛辐射是扩大影响力的保障。纪念馆借助新媒体传播、国际交流、品牌输出等方式,扩大张锡纯中医药文化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留学生参访、国际研学、多语种传播等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的思想精髓,在新时代获得了国际化表达。中西汇通医社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走出去”,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2024年,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们走进中西汇通医社,开启了一场中医药文化体验之旅。通过对古籍文献、名人遗物的参观,“望闻问切”的体验,留学生们品饮着藿梅汤、宣解茶展露笑颜,对中医药文化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惊叹。他们对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守正创新”的精神以及陈宝贵教授重建张锡纯中西汇通医社的情怀感叹不已。
中医药文化国际研学已成为医社的常态化项目。在中医少儿启蒙班的课堂上孩子们在学习着中医的英文词汇,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简单的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这些孩子们未来都会成为国际中医药文化交流的坚实基础。为推动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达群众,医社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受众创新中医药表达方式。通过制作多语种的中医药文化短视频、开发国际版中医药体验课程、设计融合中西元素的健康产品,中医药文化正以更时尚、更国际化的形象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国际中医药研学游、中医药文化体验营等,正成为中医药旅游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
中医药的根脉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其生命力在守正创新中延续。张锡纯中医药文化IP的产业化探索,正让古老医学智慧在服务人民健康的同时,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医药这条千年巨轮开辟更广阔的航程。(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主治医师、陈宝贵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秘书、中西汇通医社常务副社长王达)